“一带一路”,撬动地热能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06-12         来源:         点击次数:1953次

核心提示: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的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无疑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是新时期推动互联互通、实现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创举,蕴藏巨大潜力。它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开发,也给国内新能源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全体会议上致辞时说道,不断培育“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合作,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合作项目,打造若干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张高丽在讲话中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丝绸之路。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中外合作的多个重点,其中能源合作是重要内容。

《愿景与行动》提出,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一带一路”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联通,更需要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指引。《愿景与行动》提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表示,可再生、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仅能够促进发展,同时还能够帮助解决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加强联通性,降低融资的成本,建立更加清洁的绿色能源的未来,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带一路’的愿景。”阿德南•阿明说。

峰会期间,财政部与26个国家财政部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为构建符合“一带一路”特点与建设需求的多元化融资体系,迈出关键的一步。国家能源局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中指出,鼓励企业以直接投资、收购并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多种方式实现能源“产业+金融”合作模式。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上表示全球的清洁能源十分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能源需求,而且不涉及国土安全、地缘政治等敏感问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提高电力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的属性,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向《地源热泵》杂志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要了解世界的能源发展潮流,促进能源技术变革,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才能够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助力打造世界能源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徐锭明分析认为,第一调整能源结构,这是当务之急;第二能源技术变革是发展的动力;第三建设能源互联网是总抓手;第四绿色低碳发展是总目标。徐锭明参事表示,根据五中全会精神,能源界要成为绿色发展践行者,生态红线守护者,无碳能源开发者,持续发展推动者。“今后的‘一带一路’是持续的、绿色的、无碳的、生态的。”

“‘一带一路’能源乐章演奏的是可持续能源之曲。不符合可持续能源的,就要往后站。”徐锭明参事说,“我们正走在一条希望的大路上,‘一带一路’给予我们大视野、大战略、大决策,要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资源环境的诉求。地热能是非石化能源的重要资源之一,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好、用途广泛、可持续利用等特点,而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农业、医疗、发电、供暖等经济民生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地热资源开发,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成绩喜人,不仅利用规模持续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使我国整体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的技术领先、实力过硬的地热开发利用企业。

华中科技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胡平放教授向本刊记者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地区及相关西亚地区,欧洲等有较丰富高温及中地温地热资源,因此峰会的召开有利于地热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地热能企业可积极关注,寻找机会参与。

对于“地热能企业走出去将大有可为”这一看法,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也表示认同。郑克棪教授告诉《地源热泵》记者,“现在马来西亚请中国电建去做地热发电,印尼、肯尼亚都招标欢迎中国投资建地热电厂,中国几家国企也愿意出去做此类项目。”

中国工程院曹耀峰院士表示,“一带一路”是我国近期提出并大力推动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地热积极“走出去”。他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包括意大利Larderello地热田、奥尔卡里亚地热田、汤加纳地热田、印度尼西KAMOJIANG地热田、新西兰 Wairakei地热田、美国加州Geysers地热田等,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很广。

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曾在“中瑞新能源2015第七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发表题为《“一带一路”,热泵先行》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中国科学院为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已经或正在部署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二是人材培养;三是依托中科院有研究特色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建立针对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卓越中心”。

汪集暘院士介绍,中东、中亚各国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十分丰富,但污染严重,加剧环境恶化,急需大力开发包括地热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如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均位于全球高温地热带之上,高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郑克棪教授向记者介绍,东亚位于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地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地热发电利用。其中,印度尼西亚高温地热资源极其丰富,目前地热发电居世界第3位;菲律宾目前地热发电居世界第2位。

资料显示,位于意大利罗马西北部的拉德瑞罗地热电站是世界上建成的第一座地热发电站,2013年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94 MW。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之国,全国共有火山400多座,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约占全球总量的40%。地处东非裂谷高温地热带上的肯尼亚,全境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土耳其政府鼓励当地新能源开发,对地热发电在电价和设备上则给予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能源企业已为肯尼亚的地热开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前不久,肯尼亚奥卡瑞158兆瓦地热电站在距离首都内罗毕西北约90公里的奈瓦沙地区举行奠基仪式。据悉,该地热电站由多家金融机构融资、多国企业参与建设。电站前期的产能建设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买方信贷支持,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提供钻井工程服务。

据了解,长城钻探共投入5部钻机及固井、空钻和定向等14支作业队伍进行施工,于2016年6月18日合同执行完毕,共完钻89口井,累计钻井进尺达27万米,钻井质量和固井质量合格率100%。

在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方面,汪集暘认为,地热要先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地处渭河断陷盆地的西安及咸阳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西咸地热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正在着力打造成集兆瓦级地热发电站、钻井群地下试验场、深井地下科学观测站、园区供电供热系统、地热文化与教育中心、地热科技研发中心、农业与生态应用中心、地热温室等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

 汪集暘院士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通过互联互通项目,与沿线国家在地热开发利用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为“一带一路” 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201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咸阳市举行了“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化践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示范基地将发挥多方优势,通过地热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和地热专业人才的培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科技研发引领带动“一带一路”地热开发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国地热产业向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地热能“十三五”开发利用规划》,“十三五”地热发电新增500MW,水热型地热新增供暖4亿平方米,地源热泵新增供暖7亿平方米,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7000万吨标准煤。郑克棪教授称之为“史无前例的飞速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上涵盖了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及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对新兴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这样的市场结构,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是未来能源行业的趋势,“一带一路”会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在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能源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处理好即将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一些新开发的市场,企业需先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市场需求,以及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再从中寻找商机。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朱科也认同上述观点。她认为,“中国地热企业‘走出去’会有很多机会,但前期的调研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一带一路’沿线,我们要建设能源命运共同体,建设低碳能源命运共同体,建设可再生能源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未来要毫不犹豫的努力方向。”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说。(文/代海雷)

权威声音

“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及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及平行主题会议上对能源合作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发表了自己的建议。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合作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全体会议上致辞时说道,进一步加强贸易畅通,不断培育“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一带一路”沿线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各国经济优势互补性强。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1.07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要进一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区域市场间的相互开放,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积极推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合作,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合作项目,打造若干示范区和示范基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为亚欧有关国家急需项目已经提供了数十亿美元贷款。要继续创新国际化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鼓励商业金融机构互设分支,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丝绸之路。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中国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物质基础,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设施联通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产业正在加快融合,以清洁低碳、智能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能源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为顺应信息时代能源转型变革的大势,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着力提升合作水平,借此机会我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加强政策沟通。各国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对接,探讨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俱乐部,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二是加强产能融通。各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联合攻关,推动重大项目、先进标准和工程服务合作,协同提高区域和全球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设施联通。中国愿与各国积极推动跨境能源通道建设,特别是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的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低碳、可再生、绿色能源助力“一带一路”梦想

为了实现这种全球化以及共同的繁荣,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在商业还有投资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使“一带一路”倡议变成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插上翅膀,这个翅膀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也包括能源方面,习主席也谈到我们需要低碳、可再生、绿色的能源来帮助我们实现“一带一路”的梦想。

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还有工业化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也在不断地下降。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过去的4年,有很多上网电力都是由可再生能源构成的。

所以可再生、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发展,提升人们的收入,促进繁荣,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如此频繁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加强联通性,降低融资成本,建立更加清洁的绿色能源的未来,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带一路”的愿景。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开发万分之五的清洁能源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利用的基础平台。

全球清洁能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能源需求,而且不涉及国土安全、地缘政治等敏感问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提高电力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的属性,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是环境效益,如果按照每年年均12%左右的增速,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到2050年清洁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仅为1990年的一半左右,能够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

二是保障能源供应,满足经济发展能源需求,让全球12亿无电人口用上电、用得起电。

三是拉动经济增长,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新的引擎。

四是促进能源、信息、交通,即瓦特、比特、米特三条网的综合发展,形成全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绿色智能的基础设施网络,让世界成为一个能源充足、信息畅通、交通发达、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责编:dhl

本文转载自地源热泵网


分享到: